关于上古圣王“尧”在五行中的归属,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与帝王系统之间存在多种对应关系,但不同文献的记载有所差异,需结合具体背景分析:
1. 儒家经典与《史记》的传统说法
儒家典籍中,尧通常被视为“土德”的代表。这一说法源于战国时期的“五德终始说”(邹衍创立),将历代王朝与五行相配。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,黄帝(土)→夏(木)→商(金)→周(火)→秦(水)→汉(土),而尧舜禹的禅让被视为同一德性(土德)的延续。
东汉《白虎通义》进一步将五帝(太昊、炎帝、黄帝、少昊、颛顼)与五行对应,但尧舜未被明确纳入此体系,后世多依《史记》推演。
2. 谶纬文献与汉代学说
汉代谶纬文献(如《春秋繁露》)存在将尧与“火德”联系的说法,认为尧是“赤帝之子”,对应火行。这与刘向、刘歆父子的“新五德终始说”有关,他们调整了邹衍的体系,将尧归为火德,舜为土德,形成“相生”顺序(火生土)。
3. 其他系统的分歧
道教或民间信仰中,尧可能被归入其他德行,如“金德”(象征肃杀与革新)或“木德”(象征仁德),但缺乏权威文献支持。
4. 现代学术观点
顾颉刚等学者指出,五行配属在历史中经历多次重构,尧的五行属性是后世政治哲学的工具,而非原始信仰。先秦文献(如《尚书》)本身并未明确尧的五行归属。

最主流的说法是尧属“土德”(源自《史记》传统),但汉代也存在“火德”说。这一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思想变迁。若需具体应用(如研究汉代思想),需明确所依据的文献体系;若泛论文化象征,土德更为常见。
若有进一步的历史文本或应用场景(如术数、祭祀等),可深入探讨具体脉络。